close

今天,要來跟大家說說 in-line 的藝術。

 

這不是C或C++的函數,也不是教導大家排隊的術語,這裡的in-line 是指股票分析師的財務預測跟實際結果的差距,幾乎沒差別叫in-line,差距很大通常分析師喜歡用 better-than or worse than來表達。

 

但事實上,我發現很多股票分析師特別喜歡用這個字,來表達他們分析技術上的純熟跟預估的準確性,雖然往往都是睜眼說瞎話,跟一般的認知差距不是普通的遙遠。

 

舉例來說,我看了很多個案例,明明一點都不 in-line,偏偏他們硬是要用 in-line來表示自己預測神準。

 

我認識的一個股票分析師阿福先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。

 

他的分析師字典裡,只有in-line兩個字。

 

不管他的預估跟實際數字差30%、60%、200%,對他來說全部都是 in-line。

 

我記得有一次公佈2010年的季度報告,明明某家大廠的數字爛到跌破市場的預期,為了表示阿福先生跟市場的看法不同,他堅持他的預估 in-line。

 

記得當時收到他的email,我也沒多想,只看到標題 in-line,心理還閃過阿福先生好厲害的念頭。

 

市場都沒猜中,他居然in-line?果然不愧是我們公司的牛人分析師,預測能力真強。

 

但是,當我後來細看他的email跟預估數字,哇!250% 營利差距,這樣子也叫 in-line?他的預估跟實際數字差距最少的都有25%,這跟我認知中的in-line,好像有一點差別。

 

不曉得是不是傳染病蔓延,另一個股票分析師哆啦A夢也開始宣傳這個理論。

 

我的財務預估跟公司實際數字差5%,被他念到發瘋,說為什麼我的預測與實際數字差那麼多,叫我好好跟他學習財務分析。

 

過沒幾天,他研究覆蓋 (Research Coverage) 的公司發布數字,他估的跟實際差了2000%,但是他卻堅持他的預估沒有差太多,還跟研究部主管說,只要扣除掉A因素、B因素、C因素之後,其實他的數字跟實際數字也只差一點點,簡單地說就是in-line。

 

所謂的預估,不就是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嗎?把匯率因素扣除,把原料漲價說成是無法預料的意外,把工資上漲說是不可抗力的因素,說市場比他想像中差,這是他沒辦法控制的。

 

總之,把所有自己沒料到的因素都扣除,到底還有什麼剩下?最後豈不是全世界股票分析師的財務預測都in-line?

 

我第一次發現這個字真不是普通的好用,差250% in-line,差2000%也in-line,到底哪個數字能脫離in-line的範圍?200000%?

 

後來,我又發現另一個好用的字:acceptable (可接受的)。

 

哆啦A夢非常喜歡這個字,在晨間會報上用了好多次。

 

講白話一點,這個字代表的範圍又更大了。

 

舉凡30%~90%,都在他可接受的範圍內。

 

要是不小心公布的數字飛出這個範圍,沒關係,還有in-line可以用。

 

所有的股票分析師都應該學學哆啦A夢,沒事就來「換換字」,地球存在上億年的歷史,想找個同義字還難得倒我們嗎?

 

財務分析也不是多難的事,反正範圍這麼廣,想要出錯到離開這個範圍的可能性真的不高。

 

我最近新認識的瘦猴分析師也對in-line 愛不釋手。

 

財務預估與實際數字差了20%,in-line;財務預估與實際數字差了50%,照樣in-line。

 

最近他還把in-line發展到其他用途。

 

一則我們沒聽過的新聞,客戶打電話來問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新聞的真實性。

 

他一概不評論新聞的真實與否,很簡短地回答:「如果新聞是真的,這則新聞與我們的看法 in-line。」

 

我好奇問他,倘若新聞不正確呢?

 

他繼續堅持:「因為我們並沒有對外評論或在報告裡寫出我們的看法,所以表示我們不期待有這則新聞的出現,還是in-line。」

 

意思是說,就算我們對少數客戶講:「如果新聞是真的,這則新聞與我們的看法 in-line。」 但因為我們沒有公開寫報告,沒有書面證據,所以倘若新聞是錯的,我們還是in-line?

 

原來,in-line這個字這麼好用?不管是非,全都可以in-line?

 

我體諒每個股票分析師想要表現出他們神奇預估能力的想法及努力,只是有些事真的要量力而為,雖然市場沒有嚴格標準說什麼情況下該屬於in-line的範圍,但是250%、2000%這樣誇張的數字,還跟 in-line扯上邊,就好像是公雞跟駝鳥,差距真的不是普通的遠。

 

難道 in-line真是一種藝術,只有所謂的股票藝術家,才能體會箇中奧妙?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女人 203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