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大學剛學統計時,覺得期望值 (expected value) 真是個神奇又偉大的理論,不但幫助我們做決定,還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下,最後得出一個終值。

 

做任何分析或決定,似乎也因為期望值的存在,變得簡單許多。

 

很多證券分析師很愛用期望值,凡是沒有定論的分析,就把它拆成眾多不同情境,之後為這些情境計算出一個終端期望值,為這些不同情境再下個結論。

 

譬如說,30% 的機率你的投資會一無所有,但30% 會漲10%,30% 會漲25%,剩下10%會一飛沖天到50%,所謂的期望報酬率就是

 

30% x 0 + 30% x 10% + 30% x 25% + 10% x 50% = 15.5%

 

在這樣的期望值下,我相信只要是懂數字的,一定認為這一筆投資還算值得。

 

但是,我常覺得人生沒有像數學公式那麼簡單。

 

這一筆投資的報酬率,並不相等於 15.5%。投資過程有60% 的風險會導致報酬率低於10%,甚至一無所有。

 

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所有學術研究都強調投資股市報酬率較高 (期望值的觀念),但我周遭朋友真正在股市上賺大錢的少之又少。

 

我以前做決定,常基於期望值的觀點,認為只要期望報酬高於成本,我就應該要勇往直前。

 

但年紀大了,我現在已經不這麼想。

 

我會開始看最低的報酬是多少,問問自己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報酬。倘若我不能接受,就算有30%的機率我可能會變成百萬富翁,我都要三思。畢竟除了看期望值了解自己潛在平均報酬有多少,我們更需要好好了解自己風險的承受度,以及一旦不好的事情發生了,自己有什麼解決方案。

 

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賭徒性格,對風險接受度也不算太高,所以絕大多數人做決定都不會是基於所謂理性的期望值觀點,反而是衡量自己對風險接受度之後,在既有的選擇當中選一個偏中庸的決定。

 

應用到股市上,就算你內心知道現在股價很低,很多公司的股票都被低估,但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分析到底有幾分可信度 (只要不是100%可信,就存在著風險),於是當你決定掏錢投資股市時,就算你看准某支股票有機會大漲,因為畢竟只是「有機會大漲」,而不是萬無一失的「保證大漲」,你也不敢貿然投下所有身家,就賭它一次上漲讓你鹹魚翻身。

 

所以期望值理論是美好的,但未必在實際應用上就真的能幫助我們快速下決定。

 

更何況,所謂的期望值是基於對各個可能發生情境的機率預測,倘若一個環節出了差錯,就會一路錯下去。誰能真正估出準確的機率?或者該說,誰相信自己的預測會百分之百正確?

 

每當我看到大學生在咖啡廳認真做統計作業,還為了期望值計算討論老半天,我都會在心底默默地想著:年輕真好。

 

年輕時,相信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,書上的知識是有系統的。

 

步入社會,發現做決定越來越難,沒有想像中的簡單。一步錯,可能步步都錯。當然,也有可能一步錯,但搶救得宜,沒釀成太大的災難。

 

人生最難在於了解自己,而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,不是基於別人的意見,也不是基於最理性化的狀態。

 

最適合自己的決定,是做了決定後,不會一直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,更不會在事過境遷後,懊悔、無奈的心情還浮上心頭。

 

我認為人生最難莫過於此,做了決定後,也必須要接受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與影響。畢竟人生不是小說,沒有重生小時候再活一次,更不能穿越到過去或未來,憑著已知的知識做個未卜先知者。

 

想來想去,我最單純快樂時還是當學生的自己,一方面快樂地學習著統計,以為這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用統計找出規則,另一方面期待快快踏入社會,以自己學習到的知識,盡情體驗不同的人生階段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女人 203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